【2024一次搞懂】運動傷害:自我處理?治療復健?預防方法?|醫師爸10大問題總整理
【一句話秒懂】運動傷害:就是「身體在運動與活動時造成的受傷」。因此預防運動傷害的重點,在於找出為何受傷?才能避免反覆再次受傷。
過去多年來,鄭惟仁醫師爸在林口長庚,並擔任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學術長時,治療許多運動傷害的選手與運動員。但因門診時間緊迫,許多話來不及述說。遠方的家人朋友,也因時間與距離阻隔,無法無時無刻在旁治療與陪伴。
為了不留遺憾,醫師爸將多年來在林口長庚與運動醫學會,整理給家人朋友的運動傷害10大問題,分享給正被運動傷害困擾,卻無法來到診間的你。話不多說,就讓鄭惟仁醫師爸來跟你分享「運動傷害10大問題總整理」吧!
▋醫師爸,運動傷害是什麼?定義是什麼?
運動傷害的定義:就是「身體在運動與活動時造成的受傷」。因此預防運動傷害的重點,在於找出為何受傷?才能避免反覆再次受傷。
▋醫師爸,運動傷害的發生原因是什麼?
運動傷害與肌肉骨骼系統的運動與活動密切相關,包括「肌肉筋膜、骨頭關節、肌腱韌帶、神經血管」等三類。常見原因如下:
●過度使用:在身體上長期施力導致慢性運動傷害。
●沒有熱身:使肌肉無法及時反應,導致拉傷。
●過度負荷:力量超 過身體組織所能 承受。
●發生意外:常造成衝擊或碰撞,多半事出突然。
●技巧不足:導致身體組織過度負荷,尤其是反覆施行時。
●反覆受傷:削弱身體防禦力,更容易遭受其他傷害。
●不當裝備:身體無法獲得足夠保護或支持。
●體質因素:天生的肌肉骨骼結構與關節型態較弱。
●柔軟伸展度不足:關節活動缺乏,使身體功能產生侷限。
●肌肉關節強度不足或不平衡:使身體難以控制穩定,導致容易受傷。
▋醫師爸,運動傷害的類型有哪些?
運動傷害的類型可分成兩大類:
●急性,創傷性運動傷害:
某次衝擊事件,導致的急性運動傷害(講的出:什麼事件受傷)
例:踢足球射門時腳扭傷、打籃球搶籃板時手撞到等
●慢性,疲勞性運動傷害:
長期損耗累積,導致的慢性運動傷害(講不出:什麼事件受傷)
例:長期慢跑膝蓋磨損,長期練體操關節鬆弛
▋醫師爸,運動傷害會自己好嗎?不治療會怎樣?
運動傷害修復的時間長短,會隨著不同受傷事件與程度而有差異。且時常為長期傷害累積的結果,並非一天所造成。這段歷程中,其實會造成工作與生活上極大的不便,並衍伸出許多其他傷害。
並且預防運動傷害的重點,在於找出為何受傷?才能避免反覆再次受傷。因此醫師爸建議還是盡早就醫,避免身體傷害持續擴大,心理上也會較為安心與放心。
▋醫師爸,運動傷害的要看哪一科?
運動傷害,在許多科別都能處理。復健科是專攻運動傷害的不開刀治療,主要透過超音波的精準引導,在運動傷害的受傷病灶點做注射治療。並同時結合復健儀器、徒手治療、運動治療等整合治療等,促進運動傷害的修復。
若是嚴重骨折或組織斷裂的運動傷害,也可以至骨科的開刀房中,以手術的方式來做骨折固定與組織縫合。
▋醫師爸,運動傷害的治療是什麼?
我們可將運動傷害的治療,分為不開刀與開刀兩塊來探討:
(一)運動傷害不開刀治療:
●口服藥物治療:消炎止痛藥
●儀器復健治療:熱療促進循環活化,電療增進組織修復
●超音波引導打針注射:
運動傷害可在超音波的引導下,精準找出受傷病灶點後。透過增生療法在受傷的組織上,注射增生修復劑來促進組織生長。PRP生長因子療法是透過萃取血液中的生長因子,讓更多細胞能一同來修復運動傷害的受傷組織。
●徒手治療 + 運動治療:
運動傷害可透過姿態與動作調整,避免傷害持續累積。並學習運動與伸展技巧,強化組織,預防反覆受傷
(二)運動傷害的開刀治療:
運動傷害,若有嚴重骨折、肌腱韌帶斷裂等問題。可至開刀房中,以手術的方式將骨折的骨頭固定,斷裂的肌腱韌帶做縫合。
▋醫師爸,運動傷害怎麼自我處理?預防方法?
運動傷害的自我處理與運動修復,是醫師爸在門診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。
今天,就讓醫師爸來跟你分享:從運動傷害「受傷→恢復→強化」一路上所該注意的事。話不多說,接下來就讓醫師爸,陪伴你從手指剛受傷,一路到手指恢復與強化運動。讓我們一同走一遭來回顧整個受傷過程吧。為了方便大家記憶,我們將受傷後的時間階段,拆成簡單好記憶的「3-3-3-3」。
【受傷3分內,受傷期:自我急救】
手指受傷後3分鐘,最重要的事,便是先「停止運動並固定」。並觀察受傷部位,是否有紅熱腫痛的狀況。若有出血的狀況,請趕快先加壓止血並包紮。若影響到生命安全,務必馬上趕快就醫治療。
【受傷3天內,發炎期:就醫治療】
手指受傷後3天內,會進入發炎期。目標是:遵循「休息、冰敷、加壓、抬高、就醫」的步驟:
- 休息:盡可能地維持受傷處不動,避免做會讓你痛的動作,有需要時可使用護具來協助固定。
- 冰敷:受傷處冰敷可以減少發炎、腫脹、流血、疼痛。在受傷的48小時內,每小時可間歇式冰敷,每次3-5分鐘。記得冰袋要隔毛巾或衣物,別讓冰袋直接碰觸皮膚以避免凍傷。若冰敷時感到更加疼痛時,便要停止冰敷。
- 加壓:在受傷處加壓,除了能減少腫脹外,也能替受傷的組織提供支撐。
- 抬高:將受傷處抬高於心臟的位置,可減少血流降低腫脹。
- 就醫:若傷勢嚴重,自我急救後狀況均無改善,建議盡快來醫師爸的門診。做更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。
【受傷3週內,增生期:自我復健】
手指受傷後3週內,會進入增生期。目標是透過自我復健,使組織能盡快修復生長。受傷組織在初期,週圍會形成疤痕組織,讓受損的組織能結合連接。但疤痕組織除了會使傷處較為緊繃外,同時也較為脆弱且彈性差,容易導致再次受傷。在肌肉組織中,疤痕組織也會使受傷處的力量變弱。
因此,避免疤痕組織增生與增進組織修復,我們可藉由以下的方法:
(一)局部熱敷:
藉由提升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,增進組織修復的同時,也將不好的代謝廢物排除掉,避免在傷處堆積。
(二)伸展按摩:
傷處的自我伸展按摩,也可以增進組織的修復與減少疤痕組織的沾黏。記得在伸展按摩過程中,感受到的應是痠痛而非刺痛。同時多補充水份以增加循環代謝。
(三)運動修復:
自我復健,主要目的在於增進受傷組織的增生。醫師爸叮嚀,維持活動是非常重要的。許多人誤認為受傷後便全部只能休息不動。但往往缺乏活動會使受傷部位缺乏足夠的血流。讓受傷組織沒有足夠的氧氣與養分能充分供應患部所需。
運動修復,可強化「三力:關節活動力、柔軟伸展力、平衡協調力」。在復健運動過程中的重要原則是:
- 漸進式地增加強度:
不要過度心急,循序漸進地增加強度,避免二次受傷
- 運動過程中感到痠痛可以,但若感到刺痛,強度需降階
若過程中,感覺到刺痛撕裂感,代表目前組織,尚未修復到能承擔此強度,需將強度降階
(3)運動後延遲的疼痛超過三日,均無法緩解,強度亦需降階
接下來,我們來依序介紹可強化「三力:關節活動力、柔軟伸展力、平衡協調力」
(1)關節活動力
恢復關節活動力,是復健中最重要的事。一開始可以先以彎曲與伸直等動作做為開始。等活動較不痛後,我們可再加入旋轉動作(順時鐘 + 逆時鐘都要做)。當這些動作的幅度越做越不痛,我們便可以進入下一個自我強化階段。
(2)伸展柔軟度
在伸展與增加柔軟度中,務必漸進式地增加強度。在伸展拉筋過程中,可感受到痠痛。但若是感受到刺痛時,則需降低強度
(3)平衡協調力
平衡協調力,是最常被忽略,但卻是導致舊傷復發的關鍵因素。因為軟組織受傷,往往會伴隨神經傳導路徑的受損。如此一來,會使肢體的穩定度下降與鬆動。變得在運動中更容易受傷。
【受傷3月內,重塑期:自我強化】
手指受傷後3個月內,會進入重塑期。目標是:透過是自我強化,讓身體未來避免再次受傷。事出必有因,疼痛必有因。健康的人體,應該是平衡狀態,當身體出現不平衡的狀況時便會導致受傷。像是身體的筋膜肌肉若是過強緊繃,便會因緊繃而導致疼痛。相反地,若是筋膜肌肉過弱鬆弛,也會因鬆弛而導致受傷。因此如何將身體,調整至一個健康平衡的狀態,便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