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4一次搞懂】發展遲緩是什麼?如何評估?特徵定義?治療會好嗎?|醫師爸10大問題總整理
【一句話秒懂】兒童發展,是個多面向的長期進展。當其中一個或多個面向,在某個時段,均落後於同年齡孩子該有的程度時,就稱為「發展遲緩」。若經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便能陪伴孩子,追上同齡孩子的發展。
過去多年來,鄭惟仁醫師爸在林口長庚,並擔任臺灣早期療育學會秘書長時,治療許多發展遲緩的孩子。但因門診時間緊迫,許多話來不及述說。遠方的家人朋友,也因時間與距離阻隔,無法無時無刻在旁治療與陪伴。
為了不留遺憾,醫師爸將多來在林口長庚與臺灣早期療育學會,整理給家人朋友的發展遲緩10大問題,分享給正因小孩發展遲緩,卻無法來到診間的你。話不多說,就讓鄭惟仁醫師爸來跟你分享「發展遲緩10大問題總整理」吧!
▋醫師爸,怎樣算發展遲緩?定義是什麼?
兒童發展,是個多面向的長期進展。當其中一個或多個面向,在某個時段,均落後於同年齡孩子該有的程度時,就稱為「發展遲緩」。若經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便能陪伴孩子,追上同齡孩子的發展。
▋醫師爸,發展遲緩有哪些?
兒童的發展可分為以下10個面向,當其中一種或多種面向,在某個時段,均落後於同年齡孩子應有的程度時,就稱為發展遲緩:
(01)大動作發展:如翻坐爬站跑跳等 (02)細動作發展:如抓捏握寫畫等
(03)語言認知發展 (04)咬字吞嚥發展 (05)人際互動發展 (06)情緒控制發展
(07)注意專注發展 (08)生活自理發展 (09)學習智能發展
(10)肌肉骨骼發展:如脊椎側彎、內外八、扁平足等。
▋醫師爸,發展遲緩的特徵是什麼?症狀是什麼?
我們可依照以下,0 - 6歲「兒童發展連續圖」來看孩子的發展。這張圖總共分成四個面向:粗動作、細動作、語言及認知、身邊處理及社會性。
這四個面向的發展,分別以插圖表示各種能力發展的「正常時程」,並在下方列出「警訊時程」(指90%兒童能達到該能力的年齡)。
若超過警訊時程,小孩仍然還無法完成該能力時,爸媽應帶寶寶尋求專業協助。
(例:約半數兒童在1歲左右可以走得很穩,因此未滿1歲尚未學會走路,不需要太過擔心。但若超過1歲4個月還無法走穩,就應盡速諮詢醫師)
▋醫師爸,發展遲緩的原因是什麼?是智能障礙嗎?
發展遲緩的原因,往往包含不只一種面向。例如:智能障礙的孩子在各面向皆普遍落後、自閉症的孩子則表現在社會情緒面向。身為爸媽的我們,應善用政府提供給0-6歲的兒童預防保健健康檢查,讓專業醫師幫孩子做完整的評估,透過及早診斷與早期治療,一起陪伴孩子降低未來障礙的程度。
▋醫師爸,發展遲緩如何評估鑑定?
發展遲緩,發現的方式,通常是藉由「發展篩檢」來評估。在寶寶接受健康檢查時,醫師會幫寶寶做發展評估,若發現有疑似有遲緩的情形,會再轉介至聯合發展評估中心就診,以確認寶寶的發展情況。
爸媽平時可參考以下的0~6歲「兒童發展連續圖」來掌握孩子的發展情況。
(附圖)
▋醫師爸,發展遲緩會好嗎?不治療會怎麼樣?
發展遲緩往往包含不只一種面向。例如:智能障礙的孩子在各面向皆普遍落後、自閉症的孩子則表現在社會情緒面向。身為爸媽的我們,應善用政府提供給0-6歲的兒童預防保健健康檢查,讓專業醫師幫孩子做完整的評估,透過及早診斷與早期治療,一起陪伴孩子降低未來障礙的程度。
▋醫師爸,發展遲緩要看哪一科?如何治療?
發展遲緩要看復健科,早期治療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。孩子的治療,主要是看哪一方面的發展遲緩?復健科醫師,再依照孩子發展遲緩的面向,安排物理治療老師、職能治療老師、語言治療老師、心理治療老師。跨專業的整合團隊,一起來陪伴孩子,促進孩子的日常生活、活動參與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。
以下讓醫師爸,幫你整理不同的發展面向,所需的治療。
(1)大動作發展遲緩?(如翻坐爬站跑跳等)
→會由物理治療老師,陪伴孩子動作訓練:如肌肉伸展、關節活動度、身體協調、平衡移行、心肺復健、體適能、肌力訓練、輔具訓練等
(02)細動作發展遲緩?(如抓捏握寫畫等)
→會由職能治療老師,陪伴孩子功能性的訓練:包含小動作的精細訓練、感覺統合的訓練等
(03)語言認知發展遲緩?(04)咬字吞嚥發展?
→會由語言治療老師,陪伴孩子在說話表達與語言認知的訓練。以增進孩子的溝通能力,並提升吞嚥功能及進食的安全性。
(05)人際互動發展 (06)情緒控制發展 (07)注意專注發展 (08)生活自理發展 (09)學習智能發展
→這五項發展,常為混合性地發展遲緩。復健科醫師會依照孩子的不同狀況,與職能治療老師、心理治療老師、語言治療老師,跨專業的聯合照護團隊,一同來陪伴孩子的發展。
(10)肌肉骨骼發展:如脊椎側彎、內外八、扁平足、斜頸等。
→會由物理治療老師,陪伴孩子動作訓練與矯正:如肌肉伸展、關節活動度、身體協調、平衡移行、體適能、肌力訓練、輔具訓練等
其實,對於孩子的發展,所有的治療都不應僅限於治療室。身為父母的我們,應配合老師們給的居家活動建議,才能對孩子的發展有更好的效果。